《谈美》杂谈
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简单的美学入门书籍,我学识浅薄,这里不详细介绍作者。
我们先从目录入手
作者在欣赏和创造两个方面展开文章,详细讲述了什么是美感,常见的对美感的误解,创造和欣赏的区分,如何进行创造等等方面,在阅读时应该时刻想起我们在哪个方面,正在讲什么。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距离,发现书中的美。
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
——实用的、科学的、美感的
本文中心: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
同是一件事物,看法有多种,所看出的现象也就有多种。如题目中的古松,古松虽是一件事物,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。在文中,木商、植物学家、画家三种人眼中,古松的形象是不同的。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。
所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,一半也是人为的,因为有人为的部分,所以我们必须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。对应三种职业有三种态度。
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,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。
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、理论的。
以上态度里面少了一种态度,那就是美感的态度。
前两种态度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身上,把古松当作垫脚石、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上去。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、绝缘的,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。所以说注意力的集中,意象的独立绝缘,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。
当古松完全占领意识,除古松以外的世界全部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,不计较实用,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;不推求关系、因果,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。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 " 直觉 " ,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 " 形象 " 。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,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。
这三种态度对应了三个字。
科学的——真
实用的——善
美感的——美
实用的活动是有所为而为,此时人是环境的奴隶。
美感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,此时人是心灵的主宰。
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,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,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。朋友,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!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。
"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"
——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
本文中心:新奇的都比熟悉的美
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。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,走成了习惯,总是沿东岸去,过桥沿西岸回来。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;走西岸时适得其反,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。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,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。同是一棵树,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,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。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,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深更夜静的月景。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,让雾、雪、月盖上一层白纱,便见得很美丽......
观点和态度的差别:
看倒影,看过去,看旁人的遭遇,看稀奇的事物,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,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,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的美妙的景致。看正身,看现在,看自己的遭遇,看常见的景物,都好比乘海船遇到海雾,只知他妨碍呼吸,嫌弃他耽误行程,预兆危险,没有心思去玩味他的美妙。在实用的角度,一切都只会引起嫌恶和欲念。要见到事物本身的美,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,以 “ 无所为而为 ” 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。总而言之,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,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,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。
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?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,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。人一看见它,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,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。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。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,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。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,是幻境的,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。我们一看到它,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,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。这是形象的直觉,所以是美感的经验。总而言之,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,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,美的差别即起于此......
作者的距离强调 “ 适当的 ” 一词,因为 " 距离太近 " 容易使人拉回实用世界; " 距离太远 " 读者无法了解,所以无法欣赏。有的时候,艺术在许多地方乍看起来,似乎不近情理。——抽象化:不自然的扭曲、不自然的延长。比如中西的古代画,不用远近阴影。这是富于暗示的古人刻意为之。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它是不自然的,目的是使得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。再比如说话不押韵,不论平仄;而做诗时要押韵,要论平仄,道理也是一样。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。
艺术都是主观的,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,但是它一定要经过一些客观化。若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,所以情感尽管深刻,经验尽管丰富,终不能创造艺术。
"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"
——宇宙的人情化
本文中心:以己度人,推己及物
我们总是把感觉误认为是物的属性。
比如我们说“花是红的”时,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,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,它也还是在那里。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,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。我们只能说“我觉得花是红的”。我们通常都把“我觉得”三字略去而直说“花是红的”,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。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。“天气冷”其实只是“我觉得天气冷”,鱼也许和我不一致;“石头太沉重”其实只是“我觉得它太沉重”,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。
此处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相对性问题,题目中是出自《庄子-秋水》篇,是庄子和惠子的一个故事,庄子大家可能不会陌生,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,而惠子可能有的人不太了解,惠子即惠施,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,名家(司马谈的《论六家要旨》中说:名家苛察缴绕,使人不得反其意,儒家的荀子说惠施 " 好治怪说 , 玩琦辞 "),在《庄子-天下》中保存了惠施的 " 十事 "
" 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 "
" 无厚不可积也,其大千里 "
" 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 "
" 大同而与小同异;此之谓小同异 "
......
这几句话就已经说明了惠施是一个研究相对问题的大师,更有趣的是,道家作为名家的反对者,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走向了名家的支持者。这可能和庄子和惠子是朋友有关。
云何尝能飞?泉何尝能跃?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;山何尝能鸣?谷何尝能应?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。在说云飞泉跃、山鸣谷应时,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,又更进一层了。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,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,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,觉得它们也有性格,也有情感,也能活动。
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——移情作用
情感在物我之间往复回流形成美感经验——最终达到 " 物我同一 "的境界 ,即自然美。
移情的现象——宇宙的人情化
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,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:
一、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。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。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,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。比如一朵含露的花,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,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,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。一朵花如此,一切事物也是如此。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,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。我们可以说,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。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。
二、人不但移情于物,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,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。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,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。心里印着美的意象,常受美的意象浸润,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。苏东坡诗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;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”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,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。
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
——美感和快感
本文中心: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,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
美感经验是直觉的,而不是反省的。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,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欣赏的形象,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。好比提灯寻影,灯到影灭。
美感当时所伴的快感,在当时都不觉得,到过后才回忆起来。
" 记得绿罗裙,处处怜芳草 "
——美感与联想
本文中心:联想=见甲忆乙
1.在性质上相似 春光——少年
2.在经验上曾接近 小扇——萤烛
分享一首关于萤的诗
秋夕——杜牧
银烛秋光冷画屏,
轻罗小扇扑流萤。
天阶夜色凉如水,
坐看牵牛织女星。
联想有时候是意识可控的,而大多时候,联想是自由的、无意的、飘忽不定的。
如同——未登九天,已入黄泉。
天有九重,最上为碧落;
地有九层,最下为黄泉。
长恨歌——白居易
上穷碧落下黄泉,
两处茫茫皆不见。
本文之后所写,我并不能完全认同,所以不再记录。
"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"
——考证、批评和欣赏
本文中心:了解是欣赏的预备,欣赏是了解的成熟
考据,其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,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而不是欣赏本身。但是欣赏之前需要有一定的了解。
就欣赏说 版本、来源、生平皆是题外事,美感经验全在欣赏事物本身,注意到前者,就离开了形象本身。这里我不能理解,在古诗中,我们了解了生平才能得到作者的情感,那种共情是否是美感经验,共情是我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,那么这个人是否算为物的一种,如此才说得过去。罢了。
就了解说,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。
如果你看到《洛神赋》,如果你不知道曹子建和甄后的关系.......
了解和欣赏,史学和文学。都是密不可分的。
批评学家被分为了四种:
“导师”
“法官”
“舌人”
印象派
说作品“好”/“坏”,并且说出道理——批评
欣赏需要考据和批评,但是考据和批评都不算欣赏。
情人眼底出西施
——美和自然
本文中心:美是物所固有的(×)
美之中要有人情,也要有物理、二者缺一都不可见到美
一、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,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出的整体。
二、心灵吧混乱的事物总合成整体的倾向有一个限制,它本来就有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
美的欣赏,把自然加以艺术化,这里的艺术化包括人性化和理想化
依样画葫芦
——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
本文中心:自然美——常态=式=标准;自然丑——变态
式即最普遍的性质。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。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,它是最普遍的;但是就总和说,它却不可多得,所以成为理想,为人称美。
一切自然的事物的美丑都可以作如是观
艺术史上的两大错误主张=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
自然主义-写实主义,代表人法人卢梭认为上帝所创造的皆是美的,但人进去搅扰,人工终究不如自然。所以它主张模仿自然。
理想主义-古典主义,重"类型"-富于代表性
对于两种主义的反驳可以参考原文,非常生动形象。
艺术不像哲学,它的生命全是具体的形象,最忌讳的是抽象化。
这两者(写实和理想)的艺术主张可称为"依样画葫芦主义"
这显示了两件事实:
一、自然美也可以化为艺术丑
二、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
所以可以得出结论:
一、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回事
二、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
说"艺术美","美"只有一个意义,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。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为一气,它的姿态必定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。
说"自然美",美有两层意义,一是常态,二为艺术美,把事物人情化、艺术化
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
——艺术和游戏
本文中心: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,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
欣赏和创造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,造出一种形象。
读诗就是再做诗,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的。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,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、它并非一成不变的。
欣赏→见出一种意境
创造--意境外射出来
艺术的雏形—游戏
类似点:
一、像艺术一样、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力以客观化,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。
三、像艺术一样、游戏是一种 " 想当然耳 " 的勾当。
三、像艺术一样,游戏带有移情作用,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
看见星—天眨眼 看见露——花垂泪
人越老就越不能起移情作用,我和物的距离也就日见其大,实在的和想象的隔阂就日见其深,于是这个也界也就越没有趣味了。
四、像艺术一样,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
人常厌恶有限而追求无限
苦闷起于人生对于 " 有限 " 的不满,幻想就是人生对于 " 无限 " 的寻求、游戏和文艺就是幻想得结果。它们的功用都在于帮助人摆脱实在世界的枷锁,跳出到可能的世界去避风息凉。
儿童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,还能去来无碍。
一般艺术家都是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。
游戏只是雏形而非艺术:
一,艺术带有社会性、游戏不带有社会性。
艺术的创造必有欣赏者
游戏只图自己高兴、不求人同情于我
艺术是自得其乐仍不甘,并不是迎合心理沽名钓誉。
艺术家不免希望世界上有知音同情。
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,一半也是社会 ( 欣赏者 ) 造成的。
二、游戏没有社会性、只在于“表现”
艺术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后世
游戏不必有作品—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,即已推倒(既已尽兴,便无留恋)
艺术必有作品
三、艺家要研究 " 传达 “ 所需技巧,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恰能融合一气。
空中楼阁
——创造的想象
本文中心:想象
一、必定使用想象 ( 分为再现和创造 )
创造: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(大半借助联想作用)
抽象-----意象-----具体
以上就是艺术家的工作
创造的想象
1、分想作用——把某一从整体中抽出
2、联想作用
从头背一首诗才能想起一些,这就是不能分想
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。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,就不能离开联想。
人变成物,通常叫做 “ 托物 ”
最普通的托物是 “ 寓言 "
——借动植物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
物变成人——拟人
拟人和拖物——象征: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/寓理于象
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,象征是免降的不二法门
不可剪云为裳,以迹象绳玄渺
诗有可言有不言,不可言者全赖意会,这微妙的境界尤其不可拘虚绳墨。
" 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 "
——创造和情感
本文中心:情感
二、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
想象有几条路可以走,而联想独走一路
情感的阴驱潜率使得情惑生生不息,意象生生不息
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、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。
情生景,景生情,则诗无尽
客观的观赏者=主观的享受者
若说主观是写自己经验的作品
客观是写旁人的作品
主观的艺术家要在创造时 " 超以象外 "
客观的艺术家要在创造时 " 得乎环中 "
文艺作品必具有完整性
未综合时,意象散漫凌乱
综合之后,意象谐和整一
文艺作品不可拆开来看,因为各部分相依为命
例如 《登幽州台歌》——陈子昂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晋人后,诗词大半是细节胜于总印象的
情感是综合的要素,许多本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,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
例:三句人事,结尾写物景
诗经中大半篇章重复,何必重复?
情感——原是往复低回,缠绵不尽的。
在意义上确似重复而在情感上则不重复
情感或出于己,或出于人,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,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。情感最易感通,所以 " 诗可以群 " 。
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
——创造与格律
本文中心:从心所欲,不逾矩
在艺术方面、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。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,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。
你的情感来而复去,去而复来,它是一个最不爽快的搅扰者。这种缠绵不尽的神情就要一种缠绵不尽的音节才表现得出。
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
闻风响应——得其形而失其精神——彼为美者,在此反造增其丑——流弊渐深,反动随起
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,形式化的格律有束缚艺术的倾向
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
群性——永恒,不易变化
个性——易变化
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
艺术是情感的返照,故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
格律束缚艺术,但不能因噎废食
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。
由整齐到变化易,由变化到整齐难。从整齐入手,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从整齐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。从变化入手,则变化之上不再有变化。
姜白石:文以文而工,不以文而妙。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
" 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 " —— 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
“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,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"取自《日知录》
——创造与模仿
本文中心:创造是旧经验 ( 得于模仿 ) 的新综合 ( 别出心裁 )
因袭格律为模伤,艺术上又不限于格律,最重要的是技巧
技巧分为:
传达——手法;
媒介——形式
"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 "
——天才和灵感
本文中心:不破万卷,下笔如何有神?
天才——环境和遗传
灵感:突如其来、不由自主、突如其去
潜意识: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的心理活动,灵感就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
瓶颈——停顿——顿悟
突如其来,却不是毫无准备的。
" 慢慢走,欣赏啊!"
——人生的艺术化
本文中心: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,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
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
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。
无所为而为的玩索。
后记
如果你看过《谈美》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奇怪的事情,为什么我要去写这篇杂谈,实际上 “ 曾见郭象注庄子,却是庄子注郭象 ” ,一句话就以全盘托出。